毛 遂

 

毛遂是战国时期薛国人,年轻时曾游至赵,为平原君赵胜的食客。在平原君门下三年寂寂无名,不为人知。赵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秦围邯郸,大军压境,赵危旦夕,赵王派平原君求救于楚,平原君决定在客中选二十名文武兼备者同往楚求救兵马。但一时选中十九,尚缺一人。此时,毛遂自告奋勇站出来自我推荐,身旁门客笑其自不量力。及至楚都,楚王傲慢,意不出兵,毛遂只身上殿,舌战楚王, 迫其出兵救赵。事后,众僚对其刮目相待,平原君更拜其上客。

毛遂老年,祈归故里薛城,以颐养天年,死后葬在薛城北门外。明版《滕县志》记载:“毛遂,薛人也。卒后葬于薛。”

毛遂自荐的故事,从古至今,妇孺老幼,人人皆知,据司马迁的《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载:

公元前260年,赵王中了秦的反间之计,以只能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守卫赵国的重地长平,使得赵国四十万大军被困于长平,最后全部为秦将白起所坑杀,仅留二百余幼老者回赵都报信,赵国精锐随之丧失殆尽。后来,秦乘胜围攻赵都城邯郸。邯郸为之震惊,赵王急召国卿平原君商议退敌救国之策。平原君道:“为今之计,只有求救于诸侯。魏与在下有姻亲关系。关系素善,求之则发救兵。楚乃大国,且路途遥远,唯有以‘合纵’之策促其发兵,臣愿亲往。”赵王同意了。

平原君乃是战国四君子之一,此四君子皆以礼贤下士闻名于世。平原君有门客三千,毛遂位居其末。平原君回至赵府中,急招门客商议,言明使楚合纵之事,并欲选拔二十人随同,前往至楚。平原君道:“此次合纵定约之事,关系到邯郸得失,赵之存亡,关系甚大啊,故势在必得,必须成功。倘若和谈不能成功,则须以武力相威胁,迫使楚王歃血订盟。故所选二十人必是文武俱备之士。诸位皆是当今贤士,且事情紧急迫切,二十人便出自各位当中了。”然在三千人之中,多是能文者不能武,或能武者又不能文的单项人才,最后只选得文武双全者十九人,最后一人竟无从可得。平原君不禁慨叹道:“唉,想我赵胜相士养士数十年。门下宾客多达三千,不料挑选二十人竟如此的难啊!”

正值此际,毛遂于下座挺身而起,坚定的说道:“毛遂不才,愿同前往。”平原君见毛遂有些面生,又不曾听左右提起过毛遂的名字,便有意试探道:“先生居住在我赵胜的门下多久了?”毛遂答道:“已有三年,”平原君遂生轻视之意说:“贤士处于世间,恰似尖锥处于囊中,其锥尖锋芒也会露现出来,今先生居此已有三年,却未曾听左右提起过您,可见先生文不成、武不就,且出使楚国乃关系到赵国生死存亡之大计,先生恐怕不能胜任这个任务,还是留下来吧。” 毛遂并无退怯之意,立刻答道:“君子言之有理。贤士处世当展其才德,然欲逞才能须有表现的机会,君子以贤达仁义、礼贤下士闻名于世,然君子若没有赵公子的这个名分,地位怎么会显示出贤达呢?毛遂之所以未能展露出锋芒,是因为没有处在囊中的机会,否则,早已脱颖而出了,不单单是只露锋芒的问题。”平原君对毛遂的对答深感诧异,且事情紧急,没有再三斟酌的时间,便同意毛遂同往。其余十九人虽然听了毛遂刚才的一番言论,仍不以为意,都认为毛遂只不过徒逞口舌罢了,彼此目视,哈哈而笑。 十九人都认为自己学富五车,一路之上常是高谈阔论,毛遂不言则已,言必惊人,总能一语中的。到了楚国都城时,十九人都已被毛遂所折服。

到了楚国,平原君不敢怠慢,第二日一早,太阳刚刚升起,便上朝与楚考烈王商议合纵之事。楚王道:“合纵之事,当初先由赵国发起,后张仪游说各国,联盟未能牢固。当年先是(楚)怀王为纵约长,率诸侯伐秦而不克;后又由齐缗王为纵约长,而列国皆背信弃义,合纵又败。时至今日,各国皆以约纵为讳,六国合纵联盟只不过一盘散沙,无济于事。况且秦国今日之强六国皆不能敌,唯有诸国各自安保方为上策。再者,秦楚新近通好。楚若与赵合纵,岂不是背信弃义,自惹刀兵之苦,代赵受怨吗?合纵之事还是算了吧!”平原君从容对答,陈说利害,但楚王终因惧怕强秦,犹豫不决。

毛遂等二十人于朝下等候,眼见日上中天,约纵仍未成功。十九人便对毛遂道。“先生上。”毛遂亦不答话,按剑拾阶而上,昂首走上朝来。对平原君说:“合纵之事,只要言明利害,三言五语便可解决,却为何自日出谈至日中,仍未商定?”

楚王见有人竟敢按剑直闯朝堂,且出言不训,不觉怒起心头,但又不明此人底细,且慑于毛遂之威严,便转身先问平原君道:“此是何人?”平原君道:“此乃胜之门客毛遂。”

楚王便高声叱喝道:“大胆狂徒,本王与你家主人谈话会纵之事,岂有你说话之地,还不退下?”毛遂毫无惧色,按剑直前,说道:“合纵乃天下之事,天下人皆可议之,况在我家主人面前,你叱者何来?仗你人多势重罢了。然如今你我相距仅十步之遥,你的性命便握于毛遂手中,还逞得什么威风!当年商汤凭借七十里之地而王天下,周文王仅凭百里地,却使天下诸侯臣服,又有哪一个凭借了势众人多呢?”楚王脸色稍和,问道:“先生有何话说?”

毛遂道:“先前,楚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此乃霸王之资,天下诸侯哪个能当?然一泱泱大国竟为一乳臭未干之竖子白起率区区之数万人连连挫败,一战丢鄢、邓等五城,郢都划为秦郡,再战而烧夷陵,三战则为秦兵毁先王之宗庙,辱没先人,此乃百世之仇怨,赵国都为之羞愧,可大王却偏安于一隅,但求苟安,不求报仇复地,怎对得起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呢?合纵之事,对楚实是有百益而无一害。想那秦国久存虎狼之心,并吞天下之意早已昭然若揭,赵亡,楚亦不会长久。想当年,苏秦首倡合纵,六国结为兄弟,致秦十五年不敢东进一步。今秦虽围邯郸年余,二十万精兵日夜进攻,却未能损邯郸毫厘。且魏素交好与赵,必遣救兵,若楚赵合纵成功,联合魏、韩,灭秦精锐于邯郸城下,乘势西进,则楚可报先仇,收复失地,重振楚威,如此百利而无一害之事却犹犹豫豫不能定夺,到底为了何故?”言罢,毛遂双手按定佩剑,怒目而视楚王。

楚王立刻连连称是,道:“就依先生,就依先生。”毛遂问:“主意拿定了吗?”楚王道:“定矣!定矣!”毛遂便呼楚王左右:“取鸡狗马血来!”左右取铜盘至。毛遂双手托住铜盘,跪献楚王道:“大王当献血为盟,正式合纵之约,大王先饮,我家主人次之,毛遂再次。”于是于朝堂之上歃血定盟,合纵事成。

毛遂左手托定铜盘,右手招呼朝下十九人道:“诸位就于朝下共同歃血吧!你们这些庸碌之辈,所谓‘因人成事’者,不就是这样吗?”

平原君回至赵国,感叹道:“我一向自以为能够识得天下贤士豪杰,不会看错怠慢一人。可毛先生居门下三年,竟未能识得其才。毛先生于楚朝堂之上,唇枪舌剑,豪气冲天,不独促成约纵,且不失赵之尊严,大长赵之威风,使赵重于九鼎之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而强于百万之师。胜再不敢以能相天下之士自居了。”遂待毛遂为上客。

唐代诗人周昙有《春秋战国门-毛遂》一诗:
不识囊中脱颖锥,功成方信有英奇。
平原门下三千客,得力何曾是素知?

清代滕县才子满秋石有《赋得毛生自荐》一诗:
秦寇邯郸急,平原欲定盟。备来同食客,自荐识毛生。
馀子徒观望,雄才独抗衡。名甘三载晦,功已两言成。
才短三千客,心轻百万兵。铜盘谁歃血,掉舌已长城。

毛遂墓原在津浦铁路官桥站老票房处,清末民初之际,修建津浦铁路时,迁葬官桥车站铁路西侧五十米处,现迁葬墓址尚存。1991年春官桥镇政府重修,墓碑由著名书法家王学仲先生题写“毛遂之墓”,并建毛遂墓园。

明万历十三年《滕志 ·人物传·毛遂》载:“战国毛遂者,薛人也。游于赵为平原君客,久之未有知名。秦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纵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遂以为上客。后卒,葬于薛。其冢今被废,内有石碣,始知为薛人。彼时孟尝好士,遂去孟尝而游于赵,何也?予观遂定从数语,凛凛英气,令人发指。彼固羞与鸡鸣狗盗伍也。”

该版志《古迹志 ·塚墓》又载“毛遂墓,在薛城北门外。”即毛遂死后葬在了薛城故里的北城门外。可以肯定,毛遂的原墓塚,在万历年间或者之前,就被掘开,并发现有铭“毛遂”字样的石碣,而不是在墓外所立。墓葬内的石碣,相当于墓志铭或圹志铭。

民国三十六年版的《续滕县志 卷一 通纪第三》记载:“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十一月,毛遂墓在薛城北门外当铁路道,改造之。”一九六二年文物调查时,居民反映,当年修建津浦铁道时,原墓室建在车站票房,动工后墓被破坏。群众将其移至铁道西重新埋葬。当时墓前尚存旧碑二通,一通碑有:“万历二年……,毛……”字样;另一通碑有“拒敌佑民……毛遂墓”数字,为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豫××所立。

晚清年间,德国修铁路–原津浦铁路(现在的京沪铁路前身),被挪于铁路西侧的现在的位置。据传第一次挪葬的时候,发现了墓室有四字石刻:“遇铁即开”。迁葬后墓前立有石碑。(见《滕州史话》)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400-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zhutibab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