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虺,姓任,又叫莱朱,又名仲畾,是奚仲的第十二世孙,是继奚仲之后又一位杰出的薛国国君 ,同时也是夏末商初之际商汤的大臣,是商汤革命队伍中的主要领导者之一,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因他与有莘人伊尹辅佐成汤灭夏完成大业,建立商王朝,而成为一代名相 。《左传·定公元年》载:“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以此可知仲虺为奚仲之后,商汤之左相,居于薛。薛,今今山东省滕县(滕州市)南四十里的薛国故城,及其周围的域境。《新唐书 宰相表》载:“仲虺,奚仲十二世孙,复居薛,为汤左相”。
《尚书·仲虺之诰》云:“佑贤辅德,显忠遂良,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
《墨子·非命上》云:“仲虺之告曰:我闻于有夏,人矫天命,布命于下,帝伐之恶,龚丧厥师。”《左传·襄公三十年》记载了仲虺的治国之道曰云:“乱者取之,亡者侮之,推亡固存,国之利也。”这里讲的”国之利”,即《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载仲虺之云:“‘取乱、侮亡。’兼弱也。”
商、莘、薛联盟灭夏后,建立了以商汤为王,伊尹、仲虺为师的商朝。身为商汤的“左相”的仲虺,能够为商汤作诰,可知其在商代初年的商王朝政治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即仲虺的威望不亚于商汤。《汤诰》只是向诸侯宣告,夏命已黜,汤命维新,要求诸侯,各守尔典,对诸侯没有再高的要求。并且,汤放桀有惭德,恐为口实,说明当时诸侯对伐夏放桀,意见不一,形势尚不稳定。
商汤需要借仲虺在东夷的威望,发布《仲虺之诰》,说服诸侯,稳定形势,听命于汤。《仲虺之诰》从伐桀灭夏的经验教训中,找出了国家政权兴亡的规律,确立了商朝的建国纲领,规定了四方诸侯和商王子孙必须遵守的基本法规,诫告成汤及其子孙如何主政、立身、用人、接物。对诸侯的政策主要是“推亡固存”。《仲诰》劝告诸侯修德图强,否则弱昧就要挨打,淫乱必然灭亡。仲虺“固存、推亡”之名言,是国家政权兴亡、更替的必然规律。
薛人仲虺所作的《仲虺之诰》,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具有非凡的重要意义。
《滕县志》载,仲虺居薛的都城,一说在上邳,即今薛国故城西十八里欢城,又谓之“仲虺城”。一说在薛国故城之地,近代考古学者王献唐在《古国考》中认为此为上邳,峄南旧邳即是下邳,为夏奚仲所迁之处。
在薛国故城东偏东南12.5千米的地方,薛城区陶庄镇潘楼村东南500米处的蟠龙河北岸,旧时有一座长宽各300米许,高4-5米的台形高地,乡人俗称之为“灰堆顶”,这就是史志所记载的“灰谷堆”。
“灰谷堆”是一个古遗址,总面积约75000平方米,近百余亩,台地表面暴露有大量的夹砂泥质褐陶、灰陶及黑陶残片,所见文物有鬲足、豆柄以及其它器物的口沿、器底等部位残片,根据器物的残存,初步判定为商、周时代的遗址。
“虺谷堆”或是“仲虺墓”。成汤论功奖赏,把他重新封回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薛地,这就是商代时期东方的一个重要诸侯国,商代薛方国。
仲虺晚年由商朝都城返回自己的封地薛(又传为上邳),死后葬在奚公山东边不远处的山麓,称作灰(虺)谷堆的地方。
“虺谷堆”,原属于滕县之地,据志载此“谷堆”是“仲虺墓”。
明清《滕县志》载:“仲虺墓,在奚仲墓东,俗呼为‘灰谷堆’。‘灰’、‘虺’讹也。”《续山东考古录》也载:“(仲虺)葬奚仲墓东,俗呼灰谷堆(灰、虺讹也)”。《大清一统志》载:“仲虺葬兖州滕县东南奚仲墓东”。《山东通志》云:“仲虺城在滕县东南,考滕县东南有仲虺墓,其地曰“灰谷堆”。
实际上,我们经过考证,“谷”为“堌”之音讹,“堌堆”。今“灰谷堆”,本实为“虺堌堆”,亦即“仲虺墓”。或者说“仲虺墓”建在原“堌堆”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