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在线讯(渠川)4月16日,滕州市古薛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50位专家学者就古遗址的保护,古薛河历史文化的考察,古薛文化的研究以及文化传承等进行了讨论,研究制定了有关学术研究方案。“一条古薛河蕴藏了人类7300年的文化变迁,一段古长城记载了4000年的古国的历史故事…”国家一级编剧、历史文化研究学者、山东建筑大学教授王忠先生,出生在古薛国内的枣庄市薛城检察院退休干部渠玉松先生,用大量珍贵的历史知识,慷慨激昂的讲述了古薛贵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古薛河流域遗迹遗存的珍贵。
古薛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区域面积大,历史遗存众多,境内的北辛文化遗址、前掌大遗址、古薛国长城被列为国家级文保单位。沿薛河故道两岸,自东偏北向西偏南依次为北辛文化(距今7300—6300年)、大汶口文化(距今6300—4500年)、龙山文化(距今4350—3950)、岳石文化(距今3900—3500年)及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历史遗迹,加上分布镇内的汉、唐,明、清等遗存,境内有30余处各级文物保护点,呈现出了清晰的历史线索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浓缩了7000余年的人类文明。同时,人文荟萃,是奚仲、孟尝君、毛遂、叔孙通、公孙弘等历史文化名人的故里,历史遗迹和民间传说十分丰富。北辛遗址不仅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摇篮,就其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看,制作技术和工艺已经具有较高的水平,许多创建性的技艺成为以后的手工业的发展的渊薮;西康留遗址夯土层的结构和形制表明在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这里已经有了城廓的雏形;薛,为夏车正奚仲的封国,番禺造舟、奚仲、吉光造车的史料和传说折射出史前及夏初当地手工业的繁荣;前掌大墓地出土的众多的商代青铜器以及清理出的西周早期车马坑,代表了我国古代同一时期手工业制造的最高水准;其中,夏代车正奚仲,商代政治家仲虺,战国政治家孟尝君、义士毛遂,汉代鸿儒叔孙通、公孙弘等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